两岸共鸣南音老枝吐新芽

作者:厦门商报    阅读: 6067 次   更新时间:2010/11/8 【字号:

厦门南音乐团在座谈会前表演《相聚在宝岛》

“凡井水处必有柳词。”只要有讲闽南话的地方就有南音。南音是乡情,构建了交流的平台。老祖宗唱的歌、跳的舞、吟的诗,到底是什么样的?南音就涵盖了所有,满足了多重享受需要。

  商报记者 | 蒋瑕

  有人说,南音最打动人的是极具古乐遗风的曲牌,也有人说是优美的身段和清亮的唱腔,还有人沉浸在内里氤氲的宫廷文化里。如何让老枝吐新芽?如何传承和创新南音?近日,两岸南音艺术家集聚厦门,在“2010南音艺术传承与创新座谈会”上百家争鸣、百花齐放,“青楼汜水、柳岸长街”的美景在两岸南音人的手中重现。

  传唱:男女老少喜欢

  欣赏南音,需要一个静态与缓慢的心境来慢慢玩味。走进闽南,不论是在古街小巷,还是繁华闹市,都能看到三五人凑在一块,泡上一壶茶,咿咿呀呀地哼唱。南音不仅是“下里巴人”,也是“阳春白雪”。民间和贵族在这里相遇,百姓歌谣跟宫廷礼乐相得益彰。

 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、中国第一部小提琴协奏曲《梁祝》创作者何占豪表示自己非闽南人,在接到南音创作的时候也感到压力巨大。在会上,他介绍了交响南音《陈三五娘》的创作意图和过程,给与会者上了一堂生动的“创作课”。“南音有没有千家万户都会唱的、男女老少都喜欢的?我们首先在选择曲目上就要朝这个方向摸索。”他表示,创作要为老百姓所接受、所承认。“等找到了之后,在这个基础上如何创新呢?”把西方交响乐与传统南音相结合,何占豪找到了这个点。据悉,交响版《陈三五娘》是在南音的基础上改编,突破传统,呈现的南音演唱富有节奏感,有升降调、高低潮,能够更好表现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,更适合现代人的欣赏口味。全剧35分钟的演出分为六大乐章:赏灯邂逅、荔枝传情、破镜为奴、赏花伤怀、爱怨交集、凤凰于飞,由南音演唱、交响乐演奏、合唱团伴唱三部分组成。

  厦门市南乐团副团长杨雪莉领衔表演唱的《相聚在宝岛》也精彩地呈现了新旧融合。她介绍,厦门南乐团在专家和学者的点评下,针对演员和乐器进行了较大的改动。高音低音部和声以及笛子和二胡的融入使得整个演唱更加饱满。此外在表演形式上,灯光、服装和舞美等也都有很大突破,区别于原汁原味的“泉州味”。

  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陈耕也表示,两岸合作将使南音艺术更加发扬光大。至于将来,更多的细节操作需要规划。“将来可能不仅用闽南话和普通话演唱,甚至用英语演唱,不仅在厦门剧院、国家大剧院、,甚至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,走出厦门、走出国门、走向世界。”

  还原:千年古音创新

  2009年9月30日,南音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”。南音的根在哪里?多年来不少南音人孜孜以求,台湾汉唐乐府创办人陈美娥用时间证明了自身的创新。

  陈美娥投身于南音已经40年有余,创办汉唐乐府也已28年了。她一直认为,如今的南音依然很虚弱,而这种虚弱的形态被认为这就是“传统”,所以有时候我对这种“传统”又爱又无奈。“对于这种‘传统’我并不赞同,而且我觉得要厘清这个真相。我一直在追求真相。”

  “我在泉州考察,从头到尾都在哭。民族瑰宝竟成如此残破不堪,我深深地对这种文化的破败所感伤。它就像一个历经沧桑衣衫褴褛的老人一样。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还原。一个珍贵的古董埋在地下千百年,不幸蒙垢,需要洗尘擦亮,而不是重造一个。”陈美娥说到动情处几度哽咽。

  由于历史原因,南音在海峡两岸开花结果。陈美娥笑谈40年“如两日”。两岸现状差不多,进步体现在认知上的很大提升。南音从曲艺变成民俗音乐,从地方戏曲变成曲目,不仅地位上升了,性质也改变了。然而,“沉痛的是缺陷也是一样,那就是都不认识传统,不重视教育的力量。真正的艺术不会由于师门不一样、立场不一样就老死不相往来,不会为了一个技巧上的争执而翻脸反目。为什么我们做多项选择呢?”

  她还表示,自己希望尽快能在北京开办一家南音学院,培养人才。同时呼吁南音人一定要跳开这个束缚,这才比较像一群文化人。

  传承:两岸乡情融合

  “凡井水处必有柳词。”只要有讲闽南话的地方就有南音。老祖宗唱的歌、跳的舞、吟的诗,到底是什么样的?南音就涵盖了所有,满足了多重享受需要。

 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吕锤宽被称之为把南音带进高校之第一人。“其实我觉得南音最重要的不是古老性,而是其音乐艺术性。南音在两岸传承发扬,讲求的还是艺术性。我身边就有一群热心的南音人,从十几岁开始,早晚都在学习钻研,几十年如一日。”

  对于此,陈美娥也表示,“南音的感情从小的方面说是一种乡情,从大的方面来说,南音所包含的感情其实是中华民族的大感情。这一点,海内外南音是完全一致的,千百年来都没有更改。”同时她也认为,每一个投身于该事业的人都值得尊敬的。以个人的热情在此领域发生声音,真理就会越辩越明。南音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一块瑰宝,更像是一块神主牌。

  两岸南音人都表示,艺术是共通的,演奏的技艺是最容易的部分,最难的而是精神的相容。传统艺术如何推广和保存任重而道远。在此基础上如何创新?如何融合两岸特色?如何把两岸的南音人集合在一起?目前在这方面两岸已经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。

2010年11月8日·厦门商报· 第A15版 · 台商周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