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访“南曲”老艺人纪经畝》

作者:厦门市南乐团    阅读: 21803 次   更新时间:2019/4/15 【字号:

作者:俞婴

编者按:原文刊于《今日中国(中文版)》 1984年01期(原《中国建设》宋庆龄创办)


      初春的一个月夜,在鹭岛厦门开禾路一座别致的小庭院里,我访问了被誉为「琵琶国手」的著名南曲老艺人纪经畝先生。正好纪老的几位弦友知音正聚集在一起,操琴合唱《闽海渔歌》。顿时,我也沉醉在艺人们演奏的曲嬝嬝,意绵绵的南曲声中了。这是六十年代初期纪经畝创作的著名南曲作品之一,至今还在东南亚的华侨中和香港地区流传。


     纪经畝已八十三岁高龄,满头银丝,精神矍铄,很健谈。他说,南曲也称南音、南乐,分指、谱、曲三种,是主要流传于闽南和南洋各地的曲调婉约、素雅动听的清音雅调。南曲是由唐朝(六一八——九〇七年)宫廷音乐发展起来的。也有人认为由宋、元(九六〇——一三六八年)南戏中派生而出。它传到闽南后,与当地民间音乐融为一体。经过艺人们的熔炼、创造,并吸收了昆曲、弋阳腔、佛曲等曲调的优点,便逐步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闽南乡土音乐。

 

     纪老从事南曲研究、创作和演唱已几十年了,他善于弹、唱、吹、拉,在华侨中享有盛名。目前,他虽已年高,但他的创作热情依然不减当年。他每天凌晨起床,或振笔记谱、填词,或整理、改编传统曲目,或以现实生活为题材,创作新曲。他将南曲工尺谱译成现时通行的简谱,如著名的传统南曲《胭脂记》、《陈三五娘》、《感谢公主》、《八骏马》、《三更人》等,都是纪老不辞辛劳,从内容浩瀚的旧本和原始材料中,去芜存菁、去伪存真,筛选而译作出来的。这些作品。内容丰富,情节生动,乐章高雅。早在五十年代,引起文艺界重视的《沁园春·雪》,是纪老南曲创作的一次尝试。他在同时期创作的还有《迎龙小唱》,它表达了人们对一九五六年鹰厦铁路通车的喜悦心情,轻快奔放,曾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曲艺会演中得到嘉奖。

 

     纪经畝还热情地常为海外南曲界挚友谱曲。一九八二年,新加坡一位酷爱家乡南曲的丁马成先生,千里迢迢寄来自己写的思乡诗词《自别家乡》、《相思从何寄》、《行云流水》等,请纪老谱曲。纪老接到诗词后,立即谱成了乡思缠绵、古朴清新的南曲,音韵悠扬、凝重深沉的曲调,激起了海外游子爱国思乡的情怀。


     在新社会,艺人们社会地位提高了,受到人们的尊敬,纪经畝对新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。近几年,他满怀激情,创作了《读中国女排》、《颂五讲四美》、《计划生育好》等,这些饶有时代风貌的新南曲,已在闽南流传。

 

     纪经畝是在南曲界颇有威望的艺术大师。纪老凭自己的记忆,他整理过三百多首传统南曲作品,创作了五六十首表现现实生活的新南曲。他几十年呕心沥血,写出的许多著名南曲,得到艺术界的赞誉、敬佩。据新加坡南曲界一位行家说,纪老著有十三套曲谱理论,四十五套指法、三十六门叠、一百零八管门曲。

 

     纪老一向关心爱护青年艺人的成长,热心培育南曲新秀。早年他把活跃在厦门一带的南曲艺人组织到「集安堂」、「锦华阁」、「金风茶室」等曲艺团体里,经常聚首一堂,向他们传授技艺。后来,纪老为了使这些南曲人材茁壮成长,健康、迅速地发展南曲,他损资并积极筹备了一个闻名于闽南的「金风南曲团」,自己担任团长,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南曲新秀。南曲艺人王小珠、曾小咪等,都是纪老的得意门生。现在她们都能熟练地弹唱难度较大的名牌曲调。侨居新加坡从事南曲研究和表演的卓圣翔先生,他早年也曾在厦门「锦华阁」学艺。当纪老两度应邀访问新加坡时,师生重逢,卓先生再度请教老师,并共同切磋交流了技艺。卓圣翔从一九八〇年起,连年被「东南亚南乐大会」授予「琵琶圣手」的称号,一九八一年二月,新加坡出版的华文《南管精英大全》中,还介绍卓圣翔发扬光大家乡南曲优良艺风。


     纪经畝几十年的琵琶生涯,曲折坎坷。直有到新中国成立后,他的艺术才华始得到巨大发挥。人民政府支持他创办的南曲民间艺术团体,组织他到全国各地参观访问,交流曲艺创作、演奏经验。厦门市文化部门还为纪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足够的人力物力。目前,纪老还在全国和福建省曲艺家协会担任职务,还是厦门市的政协委员。